發布時間:2024-08-16
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璀璨舞臺上,全球目光再度匯聚于體育運動的激情與榮耀,同時,這一體育領域的盛大賽事,也成為展示科技應用的場景。在這次盛會中,體育競技已超越單純的體力和技藝較量,升華為一場尖端技術的角逐。
為深入探討科技與體育的融合之道,大模型之家《我AI奧運》專題欄目榮幸地邀請到了利亞德集團CMO,虛擬動點董事長兼CEO劉耀東。訪談中,劉耀東憑借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獨到的視角,以利亞德·虛擬動點的技術布局和應用場景實例出發,為我們揭示了AI和空間計算技術如何賦能體育,以及未來體育科技發展的無限可能。
重塑:現代體育事業背后的“技術賦能”
過去,體育運動更多是依靠運動員個人努力以及教練常年的經驗。隨著現代體育的發展,對成績和極限的日益追求,基于人眼觀察的方式已無法滿足體育運動員成績的提高,科學技術已經全面融入到現代體育的各個環節之中。
利亞德集團CMO,虛擬動點董事長兼CEO劉耀東
劉耀東認為,如今的體育競技項目,已經遠遠超越了單純的體力較量,背后更是國家科學技術角力的舞臺。在這一過程之中,人工智能工具的廣泛應用正在引領體育行業迎來全新變革,尤其是在數據分析和運動表現提升這兩個關鍵領域。借助先進的AI和空間計算技術,運動員們得以接受更為精準的訓練指導特別是大模型技術在體育產業中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運動員的競技水平。
劉耀東表示:空間計算是指在一定空間場地條件下,基于所有人、物位置關系的整體結果,而動作捕捉技術則是空間計算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體育運動場景下,除了關注運動員的動作細節外,還需要深入考量物體與人的互動關系,例如在冰壺、橄欖球、乒乓球等項目中,物體的運動軌跡和力量關系對比賽結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他指出:雖然動作捕捉技術并非新興技術,但其在體育領域的應用卻賦予了這項技術全新的生命和意義。與影視領域相比,體育領域對動作捕捉技術的需求更為專業和精細。傳統的動作捕捉技術,例如光學捕捉,雖然能夠提供極為精確的數據,有助于復制運動員的標志性姿勢和發力角度,但這一過程通常要求運動員身著特制的動捕服。然而,部分運動員或體育項目并不總能滿足相應的環境要求和穿戴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術的應用。面對這一挑戰,第二代空間計算技術——基于機器視覺的無標記點技術應運而生。這種技術免去了運動員穿戴任何設備的需要,僅需在環境中部署數臺高速攝像機,便可實現精準的動作捕捉。通過結合AI算法和空間計算技術,還可以為運動員提供輔助訓練、康復以及競技狀態調整等方面的數據和建議,從而對整個體育領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以虛擬動點為北京體育大學乒乓球項目提供動作捕捉和測量服務為例,通過空間計算技術提煉明星運動員動作,能夠有效提升競技水平。“中國是個體育強國、體育大國。當談到‘大’的概念時,并不是國家隊才可以享用到尖端的技術。隨著無標記點技術的成熟,我們希望把它推廣到更多的地區、更多的場景里。比如到高校、大眾健身的場景里面,賦能更多的百姓、學生和兒童。”劉耀東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空間計算等相關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將變得更加靈活和實用。在運動場景之外,在影視動畫制作、游戲開發、工業仿真、職業教育等領域,虛擬動點通過技術創新,為用戶提供更為優質的解決方案,推動行業發展。
左側:真實狗 右側:太空狗
“虛擬動點高峰的時候,美國好萊塢的大片,69%的影片都是用我們的動捕技術來做的。《三體》《流浪地球》《封神》等電影中,虛擬動點也都參與其中。”劉耀東表示,在游戲領域,虛擬動點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例如全球知名的游戲《2K》和《使命召喚》中,都有動作捕捉技術的身影。這些先進技術不僅極大提升了影視和游戲作品的視覺震撼力和真實性,也為娛樂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工業制造領域,空間計算技術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劉耀東透露:“虛擬動點還助力波音、奧迪這些全球領先的工業制造企業,進行整個空間結構的精細測試、測算,實現對工業設備和生產線的精細監控和優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解構:大模型+空間計算引領“技術變革”
關于“空間計算”技術的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麻省理工學院Simon Greenwold的文獻,揭示了空間計算的核心特征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劉耀東表示:“空間計算時代,我們第一次可以走入數字世界,與實體世界在數字層面實時交互。”空間計算作為一項前沿技術,正逐步重塑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劉耀東認為,空間計算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解決虛擬世界和實體世界之間的3D數據關系。“我們希望通過空間計算技術,讓實體世界和數字世界同步進入一個立體的世界,實現真正的3D數據理解和生成。”
因此,在虛擬動點“一體三核”發展戰略中,“一體”明確指向公司將空間計算作為戰略核心,專注于交互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三核”則包括:AI大模型,利用豐富的空間數據進行訓練,以提高動作識別和生成的準確性;硬件設備,作為算法的物理載體,確保技術的實際應用;空間數據,通過硬件設備收集而來,為AI大模型提供訓練所需的關鍵信息。今年年初,OpenAI發布Sora視頻大模型,引發了行業對于利用AIGC技術緩解內容生態問題的關注。劉耀東指出,Sora的3D位置關系仍是基于2D模擬,缺乏對真實世界物理邏輯的理解。而虛擬動點追求的,是解決在3D位置關系方面的突破,即利用大模型,真實地去操控實體世界的物體,或者與實體世界的物體產生交互,而非與Sora一樣去模擬這個過程。
LYDIA大模型服務因此,想要根本性地解決空間計算的問題,則需要更“懂”物理世界交互的大模型。虛擬動點LYDIA動作大模型專注于空間計算中動作數據的生成與理解,能夠廣泛應用于影視領域、游戲、動畫、電商、教育、體育、文藝等多元行業,滿足各種空間計算內容生成需求。
“目前在動作大模型領域,虛擬動點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的地位。”劉耀東自豪地表示,“一個是我們的數據優勢,虛擬動點擁有不同的數據單元和動作的數據庫;二是LYDIA自推出以來,不斷的優化的算法成功解決了動作結構化的難題。我們希望未來這個基于動作的大模型可以真正能實現所有動作的自然生成,并真正在AIGC層面為生產力帶來巨大變革。”他透露,虛擬動點將繼續依托自身數據能力優勢,持續優化LYDIA大模型。未來,除了深化在影視、動畫等優勢領域的應用外,還將探索機器人具身智能、無人機自動駕駛等新方向。
開拓:技術創新與生態合作并舉“突破次元”
“作為一家專注在技術領域的公司,一定要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還得瞄著地里的。”劉耀東如是說。其中,“碗里的”指的是光學技術,“鍋里的”是虛擬動點多年投入的無標記點的技術,而“地里的”下一代技術,虛擬動點將目光瞄向了生成式大模型。
劉耀東眼中的“第三代技術”便是基于大模型的動作數據的生成:“光學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拿到了更準確的數據,機器視覺的無標記點則是為了提升數據獲取的效率和敏捷性。而大模型能夠生成數據,我們希望它能同時兼備前兩代的精確性與效率的優勢,同時又能滿足這種極高效率的涌現。 “作為科技公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劉耀東特別強調了技術創新在虛擬動點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我們未來的業務布局和發展方向將沿著算法、硬件和數據這三種核心能力展開。我們將一方面繼續優化我們的光學算法和機器視覺的無標記點技術,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尋找更多的應用場景,讓技術真正服務于用戶、創造價值。”
劉耀東強調,空間計算的落地需要充足的生態系統支持,正如蘋果市場的成功背后有著成千上萬的開發者。同樣,中國市場也需要更多開發者的加入,共同推動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在與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空間計算領域發展的過程中,虛擬動點主要扮演了“四重身份”:第一,虛擬動點是一家“硬件提供商”,能夠將算法部署在邊緣計算設備和動作采集設備中。第二,虛擬動點是一家“解決方案商”,在體育,影視、游戲、醫療等領域形成了成熟的端到端的空間計算解決方案。第三,虛擬動點也是一家“內容提供商”,擁有成熟的數字人、數字場景、數字孿生開發能力,能夠為合作伙伴提供賦能。第四,虛擬動點還是一家“場景集成商”,能夠提供從頂層設計到硬件供應、方案制定、內容創作乃至運營的全方位服務體系,并在技術提供之外,讓更多客戶理解空間計算所能塑造的場景。
劉耀東表示,虛擬動點正在積極尋找更多的合作伙伴:“我們希望通過與通路型的銷售伙伴合作,將我們的技術和產品推廣到更廣闊的市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專業的內容合作伙伴加入,共同推動數字場景和交互技術的發展。”在訪談的最后,劉耀東表示:“無論是大模型還是空間計算,數字世界發展的浪潮正日益呈現。在過去二三十年的社會發展歷程中,從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我們從未見過生產力如此迅速的提升。到了空間計算和大模型時代,我們要時刻去追趕先進的技術,并將先進的技術去落實到各自的產業與場景之中。
虛擬動點也希望能與更多的開發者、更多的上下游的廠商共同努力,將技術落地生根。我們不應陷入對技術的悲觀,我們要相信技術一定可以改變人類的發展,為人類造福。”在人工智能和空間計算的交匯處,我們正見證著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構建出一個前所未有的行業發展格局。在未來,兩者的融合將重新定義多個行業的生產力邊界。從工業自動化到智能家居,從體育競技到城市規劃,這些領域都將被賦予全新的生命力。
20
2025.08
03
2025.09
02
2025.09